中小学教师对公开课产生反感情绪,这是一个复杂且普遍的现象,背后有多重交织的原因。核心在于公开课偏离了其促进教学交流与提升的初衷,异化成了表演、负担和压力的来源。以下是主要原因分析。 一堂公开课的准备工作量往往是常规课的几倍甚至十几倍。需要反复打磨教案、制作精美课件、设计学生活动、准备各种教具学具。 为了追求“完美”,通常需要在平行班或其他班级进行多次试讲,根据听课领导和老师的意见不断修改调整。这挤占了大量的正常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以及个人休息时间。 公开课常常被要求“零失误”、“出亮点”。教师不得不提前安排好学生的发言、讨论结果,甚至精确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的时间。课堂失去了真实性和生成性,变成了按剧本进行的表演。 过度依赖花哨的多媒体技术、热闹的小组活动、看似“高大上”的教学理念包装,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学生思维的真正激发。 为了展示“效果”,公开课常常选择容易出彩的内容、避开难点,或者挑选最“配合”的班级和学生。这种课在日常教学中根本无法复制,失去了示范和研讨的价值。 评课标准有时过于关注表面的“热闹”、“技术运用”、“环节完整”,而忽视了对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成、学生思维是否得到有效发展、课堂是否真实自然的评价。 评课者(尤其是教研员或校外专家)的个人喜好、理论背景不同,评价标准不统一,有时意见甚至相左,让授课教师无所适从,感觉付出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公开课的表现常常直接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切身利益挂钩,使得公开课承载了过重的功利性目的,加剧了教师的焦虑和压力。 从学校领导到教研组长,再到校外专家,层层指导和干预,授课教师往往失去对课堂设计的自主权,成为执行他人想法的“工具人”。 为了打造“精品课”,学校往往集中优势资源(如抽调骨干教师协助、提供最好的设备、安排最配合的班级)给少数教师,这不仅加重了这些教师的负担,也容易引起其他教师的不平衡感,认为公开课是“少数人的游戏”。 将自己的教学完全暴露在同事、领导、专家面前,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担心自己的不足被放大、被批评,甚至成为“反面教材”。 评课有时沦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走过场,或者变成专家领导的“一言堂”,缺乏真正平等、深入、建设性的交流与探讨。教师无法从中获得实质性的、可操作的改进建议。 公开课结束后,很少有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在常态课中进行持续性的跟踪指导和改进研究,使得公开课的研讨价值大打折扣。 总的来说,教师们反感的不是“公开”本身,而是被严重异化、负担过重、充满表演性质、评价功利化、脱离教学实际的“伪公开课”。** 当公开课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变成了一个耗费巨大精力去表演、迎合评价、追逐功利的沉重负担时,反感情绪自然滋生。 只有当公开课卸下“表演”和“负担”的重担,真正成为教师交流思想、切磋技艺、共同成长的平台时,才能重新获得教师们的认可和参与热。


